造成膝蓋痛的原因很多,無論是疾病事故、生活習慣,甚至是職業慣用姿勢,都有可能是膝蓋長期疼痛的元凶,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調查,30歲以上港人中,便有超過一半出現關節痛,當中76%人正飽受膝蓋痛所苦。
不少膝頭痛患者四處尋求醫療協助,甚至採用各類偏方,卻仍找不到緩解的方法,ANKH機能再生物理治療師表示,膝蓋是人體重要的關節,成因複雜,所以要經專業醫護人員的診斷才可以對病患對症下藥,以下講解不同位置膝蓋痛的病因與病症:膝蓋內側痛、外側痛、前側痛及後側痛。
想了解更多常見膝蓋痛的原因與症狀,請見「【膝蓋痛】如何處理?了解原因、運動、飲食及舒緩方法。」文章。

膝關節由股骨(大腿骨)、脛骨(小腿骨)及髕骨(菠蘿蓋)共3塊骨頭組成,並由4條韌帶連接起來,從而令關節穩定;附近的肌肉、肌腱有助穩定膝關節及提供力量驅使膝關節活動;而滑囊、軟骨及半月板則減少骨頭與骨頭或軟組織之間的磨擦。膝蓋痛前後、內外側痛便是由以上膝關節各位置的病症有關。
目錄
膝蓋內側痛

退化性膝關節炎
經過日積月累的磨損,膝關節的軟骨會退化,引起退化性膝關節炎(Knee osteoarthritis),常見於40歲以上人士。患者會產生僵硬疼痛、紅腫發熱的症狀,疼痛的原因很大機會與內側皺襞引起的內側摩擦有關,形成膝蓋內側痛。
上落樓梯、久坐難伸直關節,起床後會聽到關節發出「咔咔」聲,早上或有關節僵硬的症狀;長期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甚至會關節變形。
部分患者於膝蓋外側、前側及後側位置都會出現疼痛。
鵝掌肌腱炎(鵝掌滑囊炎)
膝關節總共有11個滑囊(Bursa),而鵝掌滑囊位處膝蓋內側下方與三條肌腱連在一起,因長得像鵝掌而得名。鵝掌肌腱炎(Pes anserine Bursitis),便是由於過度使用膝關節或附近肌肉太繃緊,令鵝掌滑囊發炎,引致膝蓋內側痛,痛楚位置為膝蓋偏下方。
患者常感覺膝關節乏力,久坐或久蹲後站起來的瞬間膝蓋內側痛,膝關節活動受阻,上下樓梯膝頭痛,嚴重者連睡覺平躺、伸直膝蓋都痛。
鵝掌肌腱炎與退化性膝關節炎症狀相似,主要分別是鵝掌肌腱炎或其他滑囊炎患者康復後,膝關節在轉動或屈伸上不會有太大的障礙。
內側副韌帶受傷
膝蓋由4條韌帶支撐,內側副韌帶(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, MCL) 一旦受傷便會形成膝內側痛。內側副韌帶受傷通常是膝蓋外側受到撞擊,而導致膝蓋外翻或是膝蓋外扭轉造成。
患者的內側膝蓋偏下位置會產生劇烈腫脹,產生撕裂感,而無法伸直或彎曲,膝蓋內側患處受傷幾天後可能會出現瘀血症狀。
內側半月板受傷
每個膝關節都有2個半月板,是具緩衝作用的彎月狀軟骨塊,位處在脛骨(小腿骨)和股骨(大腿骨)之間。用力扭轉或轉動膝關節會導致半月板受傷 (Meniscus injury)。
當股骨外旋、脛骨內旋,而足部位置固定時,容易造成內側半月板(Medial meniscus)受傷,引起膝蓋內側痛。
半月板受傷患者膝關節會感到約莫內側關節高度位置腫脹、疼痛和僵硬,還可能無法完全伸展膝蓋。
膝蓋外側痛

外側半月板受傷
半月板可分為外側半月板(Lateral meniscus)及內側半月板,外側半月板比內側半月板受傷機會低。
當股骨內旋、脛骨外旋,加上膝頭外翻,有機會導致外側半月板受傷,形成膝蓋外側痛。
外側副韌帶受傷
外側副韌帶(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, LCL)位處膝蓋外側的凹洞中,容易因膝蓋內側受到撞擊,而導致膝蓋外側副韌帶受傷,常與行山、進行球類活動
時扭傷膝蓋有關,由此引起膝蓋外側痛。
患者會感到膝關節外側疼痛腫脹、韌帶上方痛或膝關節乏力。
髂脛束症候群(跑者膝)
髂脛束症候群(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),俗稱「跑者膝(Runner’s knee)」,由於膝蓋長期重複性地屈伸,膝蓋外側一條很厚的筋膜「髂脛束( Iliotibial band)」持續繃緊而發炎,患者跑步時感到膝蓋或大腿外側疼痛腫脹,運動後髕骨(菠蘿蓋)周圍都會感到疼痛。
除了跑者,進行激烈運動受到衝擊、腿部肌肉繃緊,以及盆骨寬、久坐的女性也可能有這些症狀。患者會感到膝蓋外側刺痛及繃緊,到中期膝蓋容易酸痛、乏力,站不起來,到後期跟退化性膝關節炎差不多,一走動便感到疼痛。
膝蓋內側痛及外側痛原因眾多,想找出痛症根源,立即登記「RDS+極速去痛技術」,由ANKH機能再生的跨領域專業團隊會為膝蓋痛患者作詳細評估,再度身定製治療方案。
膝蓋前側痛

前十字韌帶受傷
膝關節有兩條十字韌帶,分別是前和後十字韌帶。前十字韌帶(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, ACL)位於膝關節中央深處,連接股骨(大腿骨)和脛骨(小腿骨),主要作用是維持膝蓋穩定性,限制脛骨(小腿骨)向前移,其次限制膝內翻及外翻彎曲,並限制脛骨內旋轉。
進行踢足球、打籃球等,要快速攔截、旋轉或需要經常改變奔跑方向的運動,使前十字韌帶被過份扭動,導致受傷或撕裂。
除了進行激烈運動,發生意外突然轉方向行走、行走時突然停下來、被人撞到等,都有機會引致前十字韌帶受傷或撕裂。
前十字韌帶受傷患者關節呈現不穩定狀態,活動幅度受到限制,可能會有膝蓋腫脹積水、膝頭哥乏力、長短腳等症狀。
部分患者在前十字韌帶撕裂的同時,其他韌帶、軟骨、半月板都會受傷,導致膝頭內側、外側及後側都會痛。
股四頭肌肌腱炎
大腿前側肌肉稱作「股四頭肌」,由4塊肌肉組成,維持人體直立姿勢,並為膝關節提供力量及穩定性,以進行跑、跳、蹲下等動作。
運動太頻密,過度使用股四頭肌肌腱,或進行激烈運動時,股四頭肌肌腱的強力收縮,均會誘發股四頭肌肌腱炎(Quadriceps tendinopathy)。
疼痛點在髕骨(菠蘿蓋)上方,因此大腿前側的肌肉會緊繃,這時膝蓋出力伸直時會痛,上樓梯或是站起來的瞬間也會感到前膝蓋痛,有撕裂感,容易造成慢性發炎;急性發作時,會痛到無法行走。
髕骨肌腱炎(跳躍者膝)
髕骨肌腱炎(Patellar tendinitis),俗稱「跳躍者膝(Jumper’s knee)」 ,顧名思義是經常做跳躍動作的人所產生的問題。由於運動時會拉扯髕骨(菠蘿蓋)韌帶反覆地拉扯,導致臏骨韌帶發炎。患者會感膝蓋前側,髕骨下方膝頭痛。
初期只會在開始運動及運動後感到疼痛,其後痛楚加劇,在運動期間及運動後均感到疼痛。如果沒有休息或治療,不單影響做運動的表現,站起身或上下樓梯都會感到膝頭痛。
此外,退化性膝關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(Rheumatoid arthritis)、痛風(Gout)等都會引起前膝蓋痛,膝關節會腫脹疼痛,影響屈曲與伸直的幅度。
退化性膝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會出現「晨僵」問題,早上膝關節較為僵硬,痛風則多數在晚上急性發作,引發劇痛。
膝蓋後側痛

後十字韌帶受傷
後十字韌帶(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, PCL)位於膝蓋後方,和前十字韌帶形成交叉形狀,連接股骨(大腿骨)和脛骨(小腿骨),保護和避免脛骨向後移,以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。
意外創傷、車禍受傷、失足都有機會引致後十字韌帶受傷,由於韌帶被過份拉扯或伸展,膝蓋關節在前方受到撞擊,使脛骨過度後移而造成撕裂或斷裂。
當後十字韌帶撕裂或斷裂時,膝關節變得不穩定,脛骨可能向後移。患者受傷初期會有關節腫脹與積水的症狀,只要走比較長的路、試圖跑步或做一些強度高的運動,都有可能會有疼痛不適的感覺。
同時,由於缺乏後十字韌帶的連接,股骨和脛骨直接摩擦,容易令膝關節軟骨磨蝕,造成關節炎。
貝克氏囊腫
膝關節製造的滑膜液在整個膝蓋不同的組織關節囊流動,一旦製造出來的液體太多,便會形成貝克氏囊腫(Backer’s cyst)。
貝克氏囊腫,又稱為膕窩囊腫,源於過度使用膝關節所引發的損傷,當膝關節發炎時,關節液增加,有部份或許會從關節囊滲漏出來或壓向邊緣,形成囊腫,導致膝蓋後方腫脹難以彎曲。
發病初期沒有甚麼異樣,隨著囊腫變大會有輕微不適感,等到凸起如球狀或一大片,感到腫脹酸痛時,便代表已經很嚴重,患者走路疼痛難耐,連上下樓梯都有困難,容易引發靜脈曲張。
部份患者同時患上退化炎膝關節炎或半月板受傷。
膕肌肌腱炎
膕肌(Popliteus)是膝後呈三角形的小肌肉,位於膕窩,即是膝蓋後方膝窩的深處,有輔助後十字韌帶的功能,協助膝關節伸直及屈曲,穩定膝關節,並保護半月板。
膕肌肌腱炎(Popliteal tendon sprain)成因是膝蓋被過份拉扯或伸展,或膝蓋受到撞擊,患者的小腿不能伸直,腳無法正常屈曲,尤其向下樓梯或走下坡時,膝蓋後側會感到特別痛。
ANKH機能再生物理治療師表示,以上膝頭痛位置,包括膝蓋內側痛、外側痛、前側痛及後側痛,只是以常見的膝蓋痛原因作簡單分類。
事實上膝頭痛原因眾多,主要分為關節炎、運動過勞或創傷。常見關節炎有退化性膝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痛風性關節炎、假性痛風、強直性脊椎炎(僵直性脊椎炎)、滑囊炎及敗血性關節炎等。
此外,運動過勞或創傷是另一類膝頭痛原因,包括扭傷、肌腱炎、髂脛束症候群(跑者膝)、髕骨肌腱炎(跳躍膝)、半月板受傷、位於膝關節兩側的副韌帶(Collateral ligament)受傷及十字韌帶(Cruciate ligament)受傷、半月板受傷及膝蓋脫臼。
部分膝頭痛患者同時擁有多種痛症,而部份痛症膝蓋痛位置較廣泛,膝蓋前、後、內、外側都會感到疼痛,甚至蔓延至腰部、腿部及足部痛,所以上述膝蓋痛位置只能作參考之用。文中資訊主是讓患者初步了解不同的膝頭痛問題及相關症狀,在與專業醫護人員溝通時能更具體表達,幫助專業醫護人員精確診斷。
懷疑自己有膝頭痛問題,可做以下自我檢測,一旦出現異常情況,宜及早求醫,進行詳細檢測,如「RDS+極速去痛技術」找出痛症根源及解決痛症,以免耽誤治療時間。
膝蓋關節簡易自我檢測
日常可以透過以下這5點,自我檢視膝蓋關節是否有異常,如果有搖晃不穩定,或是疼痛、滑動的現象,建議及早求醫:
• 在腿部沒有負重的情況,觀察是否感到膝部疼痛
• 按壓腿上的每個位置,看是否有疼痛的點
• 檢視雙腿是否有腫脹或積水的地方,可以比對雙腿互相比對,膝蓋兩側通常是略凹,如果有腫脹突起的地方,通常有發炎症狀
• 觀察膝關節在活動時是否會「咔咔」作響,並且產生疼痛與酸痛的症狀
• 注意膝關節的可以屈曲的程度,健康的膝蓋可以彎曲0至140度,正常情況下仰躺時腿可以完全伸直,膝蓋後方膝窩也能緊貼床面
做完以上的膝蓋痛測試,若真的出現相似問題,建議由ANKH機能再生跨領域專業團隊作詳細評估,再接受個人化的「RDS+極速去痛技術」治療方案。

膝蓋問題如何預防與保養?
膝蓋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,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生,除了發現膝蓋有疼痛點後,要多保養膝蓋,不要讓膝蓋承受過多重量外,也要多休養,調整飲食,讓身體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循環,想知道膝蓋痛要吃什麼保養,可以參考「【膝蓋痛吃什麼?】營養師分享10大飲食須知(附4款食療湯水)」文章,由專業營養師分析哪些東西對膝蓋好,哪些東西不適合吃。
至於在日常飲食外,想額外補充營養素及保護膝蓋,不妨閱讀「【膝蓋痛吃什麼保健品?】營養師教你在日常飲食以外,注意補充葡萄糖胺、軟骨素!」文章,由專業營養師教你如何選擇合適的保健品護膝。
更多關節痛營養資訊,請看看「【健康教室】關節痛從何來? 營養學帶您全面睇」影片了解更多。
除了飲食,也要制定適合的運動計畫,鍛鍊膝蓋的強健度,放鬆緊繃的肌肉,便能減低膝蓋受傷機會。平日忙碌的人,可以參考以下連結,在家也能輕鬆做運動舒緩膝蓋痛:「【膝蓋痛怎麼舒緩?】教你8式伸展及強化運動,行路更有力。」
膝蓋痛救星:「RDS+極速去痛技術」療程
ANKH機能再生獨有的「RDS+極速去痛技術」,匯聚世界頂尖科學技術結合中醫經絡智慧,以非入侵的方式治療膝蓋痛,毋須開刀,從痛楚根源出發,從痛楚根源出發,達到標本兼治的去痛效果。
「RDS+極速去痛技術」的治療方案,分為「RDS」三步曲,分別是「R-Restore+」針對膝蓋痛修復痛患、「D-Detox」疏通經絡去瘀排酸、「S-Strengthen」強化鞏固膝關節,減輕膝蓋的壓力,並大幅減低復發機會,令人重拾健康、快樂生活,立即登記「RDS+極速去痛技術」療程。
整個過程會應用專業高端儀器包括獲美國FDA和歐盟CE認證儀器、專業個人化運動建議、藥物治療、飲食建議,以及專屬手法和配方等方法,解決膝蓋痛。
ANKH機能再生跨領域專業團隊
ANKH機能再生-痛症健康集團獲跨領域專業團隊支持,由中醫、物理治療師、運動科學顧問、西醫、營養師、健康顧問及理療師組成,擁有15年去痛症經驗,逾13萬人真人實證,獲得不少正面評價。收到客人的感謝信,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。

更多ANKH機能再生真實客戶分享可以到此連結了解更多:https://ankh.com.hk/客戶分享
此外,ANKH機能再生屢獲殊榮,是第一間企業榮獲香港醫護學會頒發「最受醫護人員信賴痛症治療品牌大獎」及「最受醫護人員信賴最高榮譽去痛技術大獎」,並於香港滙豐銀行支持、Business Innovator舉辦的《2022創新商業方案大獎》中,成為全港首間去痛症集團獲得「創新科技極速去痛技術」的殊榮,極速去痛成效毋庸置疑。
